什么是消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什么区别(消极怎么理解)

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很少提及修辞手法的消极和积极这两大分类,因此能够区分什么是消极修辞,什么是积极修辞的学生并不多。在解释这两大类的区别之前,先来考考大家,以下句子中使用的是消极修辞还是积极修辞:


1.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中“白发三千丈”是积极修辞还是消极修辞?

2.

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杀一老卒,何 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句中“吾戴吾头来矣”是积极修辞还是消极修辞?

上面两个句子,你能分清楚吗?


在公布答案之前,先来解释一下这两种分类的意思吧

什么是消极修辞?据《修辞学发凡》释义:“消极修辞是抽象的、概念的。必须处处同事理符合。说事实必须合乎事情的实际,说理论又必须合乎理论的联系。”

如何理解?简单来说,消极修辞就像科学文字、法令文字及其他的诠释文一样,所表达的内容必须让人听懂,没有歧义,不是“病句”,以使人理会事物的条例、事物的概况为目的。

可能有的人会产生疑问,“抽象的”描述难道不会更让人产生歧义吗?这里就需要详细解释下”抽象“和”具体“这两个概念到底谁会产生歧义?实际上,任何”具体“的描述都是经过多方面的观察、参杂了各自经验的感想而传达的意思,因此它与事物本身会偏离,越具体偏离得越大。


著名学者陈望道有言”若用感性的、具体的、特殊的语言,那就无论如何简单,也总有 多方面可以下观察、下解释,而且免不了有各自经验所得的感想附杂在内,要它纯 粹传达一个意思,实际非常为难。“,就是这个意思。

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此句就不符合消极修辞的原则,学者多判为“语病”。因为前一句中说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后一句却说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单从语义上来理解,前后两句自相矛盾。既然先有伯乐,那么如果千里马常有,必然伯乐也常有;如果伯乐不常有,那么千里马也应该不常有。

当然,结合前后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来分析,我们自然能够理解到前文中的千里马是说千里马的”名“,后文中的千里马是说千里马的”实“,两个”千里马“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这里列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在于”挑刺“,而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消极修辞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积极修辞呢?如果说消极修辞意在让人”理解“,那么积极修辞则意在让人”感受“。而要使人感受,必须积极地利用中介上一切所有的感性因 素,如语言的声音,语言的形体等等,同时又使语言的意义,带有体验性、具体 性。每个说及的事物,都像写说者经历过似地,带有写说者的体验性,而能在看读 者的心里唤起了一定的具体的影像。

具体来说就是包含了我们平时常用到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排比、拟人等等。

如”月牙如镰“、”月光如水“、”月色如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这就很具体,具有写作者个人的感受,能够唤起读者心中的影像,但是它却是不是概念性的。拿月牙来说,月牙并不是镰刀,而且你把月牙看作镰刀,别人可以看作是眉梢,不能说谁对谁错,传达的都是个人的感受,这就是积极修辞的特点。


说到这里,前文开头列举的两个例子,你应该可以判断哪个是消极修辞,哪个是积极修辞了吧。

为了验证大家是否理解了这两个概念,再来考考大家,来看下面的例子:

袭人一面说,一面将自己的坐褥拿了来,铺在一个杌子上,扶着宝玉坐 下,又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 炉掀开烘上,仍盖好,放在宝玉怀中。然后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

如果将上文中重复出现的”自己的“删除,这样来表达:”袭人一面说,一面将坐褥拿了来,铺在一个杌子上,扶着宝玉坐 下,又用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 炉掀开烘上,仍盖好,放在宝玉怀中。然后将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

以上两种表达,有何优劣?判断下消极修辞的妙处何在?欢迎留言讨论。

为什么我很消极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有的时候会陷入到一种深深的无助感当中,会有一种无论我怎么努力,结果都不会改变的感觉。

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它描述的是当多次遭受看似不可控的失败或受挫经历时,发展出的一种后天习得的无助状态。


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1967年,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和斯蒂文梅尔进行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在研究中,狗被关在笼子里,并且会遭受电击,而不管它们如何使劲的挣扎想要逃脱都徒劳无功。就这样反复多次被电击后,狗放弃了,哪怕被电击也只会趴在地上恐惧的哀叫。


到了实验的第二个阶段,当狗被放进一个用隔板隔开的梭箱当中,隔板的高度啊,是狗其实可以轻易就跳过去的。

也就是说,当狗遭受电击时,它只要跳到笼子的另一边就可以避免电击了。

然而这个时候的狗已经放弃了逃跑,而且还没被电击时就倒在地上痛苦的呻吟和颤抖,他本可以逃走的,却绝望的等待痛苦的到来,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马丁塞里格曼认为,人和动物的习得性无助的过程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在生活中,人也有很多难以控制的事件,比如爱人的去世、父母的虐待、失业或者严重的疾病等等。

这些受挫的经历也可能会导致人们产生习得性无助。比如,当人们在学业或工作中经历连续的挫折和失败时,可能让他会觉得,哎,我自己天生不是这块料,我注定会失败而变得悲观,放弃努力。


又比如啊,当人们遭遇所爱之人的突然离世,多次想要和他人建立友情或爱情却屡屡受挫时,可能让他会觉得我注定是不会幸福的而放弃建立新的关系。

长期的习得性无助可能引发抑郁情绪,甚至是抑郁症。习得性无助可能让人停止尝试新的任务或挑战,放弃努力,习得性无助可能会导致社交回避。

不愿意和人来往,那你可能会问了若琳,那如何走出习得性无助呢?改变消极的归因方式很重要。


马丁塞里格曼发现啊,习得性无助的人往往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稳定普遍内部的原因,把问题归因于永久性的原因,而不是暂时性的原因内在把问题归因于自身,比如我的性格、智力、能力等等,而不是情景性的因素。普遍将消极的影响泛化,认为问题不仅仅影响到问题本身,还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举个例子,比如说朋友不开心,第一反应就是规则,自己觉得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考试没有通过就使劲的苛责自己,觉得都是因为自己笨,自己无能,没出息,恋爱不顺利就觉得,哎,全天下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自己注定要孤苦终老了


我们可以选择。改变归因风格去看到挫折。很多情况都是短期特定外部的因素导致的,这种积极的归因有助于我们去提高自我效能感,减少无助感。

比如说,同样是失恋,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哎,拜拜就拜拜,下一个会更乖,反正我也有魅力啊。

有的人就会觉得,错过了这个人,我就再也不会幸福了。你看同样的结果,不同的归因对人的打击程度差别巨大。我们可以选择改变归因风格,以更加积极客观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不顺。

第二,不认同消极的思维。当我们面对挑战时,可以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的错吗?我真的没有办法改变了吗?对消极的思维啊进行觉察,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真实原因,而不是单纯的归咎于自己。

第三,设置小目标。太大的目标可能会让人觉得难以完成,将大的目标每次拆解成小的目标并且去达成,通过小的目标的一点点的实现,会给人带来成功的喜悦,从而打破其德性无助的循环。

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经历着重大的创伤事件,无力应对,或者陷入到了抑郁,还是要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帮助,愿大家都可以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