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
减少学校与教育无关的工作
建议高考调至6月首个周末
……

这些老师和家长们关心的教育话题
也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今年又有哪些热点话题呢
一起来看看吧~
呼吁减少学校与教育无关的工作“教师的工作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占用教师工作时间的工作,并非全是教育教学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在谈到教师的负担时,这样说。

刘希娅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减少学校与教育无关的工作。
- 首先,要减少各类评比检查,精简各类评比达标活动流程。
- 其次,要严格控制各类“进校园”活动,要提前计划申报、严控数量,减少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 再次,要大幅度削减部门摊派任务,减少要求教师及学生、家长关注公众号、转发文章、下载APP、平台注册等行为,非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任务,原则上不得硬性规定教师完成。保障教师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我不建议普通的孩子学奥数,奥数只是极少数孩子去学的,的确有一些非常有天赋、对数学非常热爱的孩子,这些孩子才应该去学奥数。大部分普通的孩子我觉得不应该去学奥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道。
他表示,奥数不适合大范围的孩子学习,同时,特别不喜欢数学的孩子如果学习了奥数,可能会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搞没了。此外,普通孩子也没必要去学习那些奇特的技巧。

今年全国两会,鲁曼建议,未成年人在游戏中不仅充值要刷脸,还应每玩30分钟刷脸一次。
鲁曼也建议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把相关规定真正落地。她认为,对游戏厂商必须加强监管,而不是仅仅靠企业的自律自觉。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呼吁,实事求是尽快解决没有编制的幼儿教师待遇偏低问题。
刘焱建议,对标相同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标准,给予无编教师相同的工资待遇并向社会公示。把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同工同酬纳入学前教育督导考核指标体系,让中央文件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幼儿教师的“福音”。
建议提升中小学男教师比例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通过实施退伍军人教师培养计划,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创新师范男生招生、培养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改善当下中小学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朱永新表示,调研发现,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男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1.25%、43.22%及46.11%,较20年前累计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武汉等发达城市,男教师比例下降更多。
建议幼师入职学历大专以上“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远不能适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十四五’时期,应深入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加快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
为此建议:综合考虑国际教育竞争需要与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建议将幼儿园教师的入职学历要求明确为大专以上,中小学教师入职学历要求明确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同时,大幅度提升中学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占比。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制定未成年人健康游戏的统一国家标准,“家”“校”“企”应协同履行监护责任:
①前置防护,为家长提供易操作的统一监护工具;
②事中保护,游戏中按标准设立统一的自动管控系统;
③事后服务,要求所有企业建立并公开投诉和举报渠道,制定统一清晰的退费标准,并给有需要的家庭特别关怀。
建议高考调至6月首个周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建议,高考时间微调到6月的第一个周末,而非固定的7日、8日。

吴仁彪解释道,如果6月7日、8日不是周末,很多考生家长会请假专门陪孩子参加高考。另外如果考点离考生家较远,由于担心堵车耽误考试,家长一般会在考点附近住酒店,这无疑会增加考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交通管制也会影响其他市民出行。
吴仁彪表示,这一建议也适合于中考时间的微调,即把考试时间安排在离目前固定考试时间最近的周末举行。
建议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必修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律师刘红宇建议,在学校层面建立儿童防性侵教育体系,向未成年人教授相关知识,将相应课程纳入必修课。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从农村情况出发谈到,性教育的缺失让农村地区受到性侵害的儿童在指证、取证时遇到难题。因此他呼吁,建议将防范性侵纳入义务教育教材,让农村孩子更好地接受自我保护教育。
建议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家庭作业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表示,学校应统筹家庭作业时长。
他在接受采访中说道,现在教育部提出中小学要做课后服务,对小学生来讲,作业在校内就可以完成。对于初中生高中生来讲,课后服务时长够长的话,在校内也可以完成,回家可以自主选择一些拓展性、补充性作业。
各位老师家长,
这些建议您最关心哪个呢?
欢迎评论分享哦~
优秀提案范文
中学中职组
关于切实推行快递包装有效回收的建议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 胡雨麦等
一、背景和问题
当下,快递业迅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包装垃圾。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面向快递包装垃圾的分类、回收计划,包装垃圾存在粗放式处理的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二、原因分析
1. 企业绿色行动背后的成本困局。一些电商公司曾针对快递包装回收发起了绿色行动,但这意味着更高的经营成本。同时,企业在快递包装有效回收环节“心有余而力不足”,收效甚微。
2. 公众绿色行动背后的诸多顾虑。调查显示,高达89.66%的公众表示愿意回收快递垃圾,但实际上,69.47%的公众表示直接丢弃快递包装。究其原因,包括太麻烦、担心泄露个人隐私等。公众的顾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快递包装被随意丢弃。
3. 监管层面的缺失使得绿色包装成为口号。当下,国家日渐重视快递包装行业的绿色化发展,并给出指导性意见。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一是缺少政策层面的宣传普及,二是这些举措仅仅是建议而非强制举措,三是政府并未给予响应政策的企业以一定的鼓励,导致这些提倡未能有效贯彻落实。
三、建议
推动快递行业的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自律、社会参与的体系。
1. 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快递包装。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中国的电商物流减量包装标准,引导、鼓励商家采用减量化包装。
2. 政府引导,建立数字化的回收体系。对研发新型环保包装材料的企业和进行绿色回收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促进快递包装更新换代。同时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快递包装回收箱,方便居民投放快递包装。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利用大数据建立统一的循环包装回收信息平台,引导快递公司或电商企业在就近网点租赁快递包装袋或包装箱。
3. 舆论引导,做好“绿色快递”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工作,加大“绿色快递”主题宣传,引导公众主动回收、重复使用快递包装盒、包装袋等。
大学组
关于以脱贫视角促进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的提案
西南政法大学 熊彧等
一、背景
2018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共同制定了《生态扶贫工作方案》,要求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态补偿受益程度。通过对重庆市奉节县的实地考察,结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结果,立足于脱贫视角,提出应当通过改革让生态补偿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二、存在问题
1. 生态补偿由政府拨款,内部三方主体的权利义务未形成平衡关系。我国生态补偿以政府的财政转移为主导,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投入和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等。生态保护者将已有利益让渡出去,转而接受政府的资金补贴。与此同时享有生态保护带来利益者并未为此进行等价交换,生态破坏者也未受到惩罚,三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失衡。
2. 政府对生态效益补偿金的划分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补偿金额体系。在生态脆弱与贫困区相重合的地方,生态保护者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3. 由于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和信息闭塞,当地农户并不了解补偿机制。受到补助的农户只是被动的参加者,而未能主动把握补偿机制背后的脱贫机遇。
三、建议
1. 厘清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职责,并根据不同的职责开展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生态资源的管理者,应根据生态补偿机制涵盖的各领域制定市场监管机制。
2. 在政府的监管下,建立生态资源的限额使用计划。政府设置管理条例,为生态系统的退化设定限额,处于这些规定管理范围之内的开发者须遵守限额规定,履行义务。每季度政府跟进记录开发者的生态额度使用情况,监督超出额度的开发者支付费用,缴纳的资金投入到生态恢复的工作中。
3. 实行生态产品认证计划。通过行业的总体认证,搭建生态产品的信息平台。受益者与保护者之间形成桥梁,生态受益者支付的成本可以直达生态保护者。加强生态补偿的科普教育和公众宣传,增强群众的生态补偿意识。
社会组
关于鼓励优秀青年进入村干部队伍的建议
浙江省绍兴市齐贤街道办事处 于莹莹等
一、背景和问题
党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治理力量。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当前农村优秀年轻人才普遍不愿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村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
二、原因分析
1. 村干部过重的职业压力导致青年“不敢当”。村干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兜底”干部,需要协调处理大到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上级重点工作,小到养老保险、建房修房等各种关切民生的事,过大的工作量和压力降低了青年对村干部职业的向往。
2. 村干部“身在基层却背对基层”的职业现状导致青年“不想当”。当前村干部的工作内容中,不少是应付上级的各类考核、督察、会议、调研等,走访村民、了解村情、排解民忧等工作被挤占,“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往往力不从心。
3. 村干部“有意愿无通路”的入职渠道导致青年“很难当上”。对于愿意担任村干部的青年来讲,在村级组织换届过程中,村民对参选年轻人“不认识、不了解、不愿选”的“三不”问题成为最大“绊脚石”。不少青年发现农村熟人社会中年轻人很难被选上,因此就打消了当村干部的念头。
三、建议
1. 制度激励,突破“入职难”。从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层面鼓励优秀青年回归乡村治理。一是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按照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的方式,让年龄偏大或者不能胜任现职的村干部“腾位子”,给年轻一代更多参选机会;二是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在优秀团员中培养吸纳年轻党员,并鼓励优秀党员、团员青年回乡工作,鼓励更多青年参与选举;三是试点面向优秀青年的岗位,明确村干部的年龄构成和学历占比,探索部分岗位面向青年公开招聘。
2. 长效培养,化解“留不住”。关注青年需求,构建青年村干部的成长蓝图。一是培养成体系,通过集中培训、经验丰富的村干部“传帮带”、调查调研,注重青年村干部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成长有路径,对于工作踏实、实绩优秀的年轻村干部,通过竞赛、评优、嘉奖、提升等方式及时鼓励;三是待遇要保障,提高村干部薪酬,保障生活需要,为其长期扎根农村工作提供可能。
3. 情感召唤,提振“使命感”。重视提升青年“爱家乡、讲奉献”的精神,鼓励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是加强青年回乡的宣教,使得青年发自内心爱家乡、爱农村、爱百姓;二是强化村干部职业感教育,重塑村干部的良好形象;三是每年安排专业心理专家提供村干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及时开展心理帮助,疏解工作压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整理